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和自然有關的現象,是由于溫室效應不斷積累,導致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在地氣系統累積,從而導致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
由于人們焚燒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將其焚燒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透過性,而對地球發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紅外線,導致地球溫度上升,即溫室效應。全球變暖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僅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還威脅人類的生存。
另一方面,由于陸地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大陸氣溫升高,與海洋溫差變小,近而造成了空氣流動減慢,霧霾無法短時間被吹散,造成很多城市霧霾天氣增多,影響人類健康。汽車限行,暫停生產等措施只有短期和局部效果,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氣候變暖和霧霾污染。
變暖后聯合國的措施
為阻止全球變暖趨勢,1992年聯合國專門制訂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該公約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約熱內盧簽署生效。依據該公約,發達國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將他們釋放到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時的水平。另外,這些每年二氧化碳合計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總排放量60%的國家還同意將相關技術和信息轉讓給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轉讓給發展中國家的這些技術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挑戰。目前已有197個國家正式批準了上述公約。 [2]
用受限的生活方式,減少熱量排放:工業服務于生活,生活用品受限,工業自然減少。減少熱量排放應放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習慣上,用固定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制定出固定的生活用品,用固定的生活用品,限制生活用品的濫用,用有限度的使用生活用品,達到限量生產,限量加工,從而抑制工業泛濫,減少熱量排放。
變暖后的危害
變暖的危害從自然災害到生物鏈斷裂,涉及人類生存的各個方面。
歷史溫度
在人類近代歷史中才有一些溫度記錄。這些記錄的來源不同,精確度和可靠性也參差不齊。在1850年前的一兩千年中,雖然曾經出現中世紀溫暖時期與小冰河時期,但是大眾一直相信全球溫度是相對穩定的。在1860年才有類似全球溫度的儀器記錄,當年的記錄很少考慮的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但是根據儀器記錄,1860~1900年期間,全球陸地與海洋的平均溫度上升了0.75℃;自1979年開始,陸地溫度上升幅度約為海洋溫度上升幅度的一倍(陸地溫度上升了0.25℃,而海洋溫度上升了0.13℃)。同年,人類開始利用衛星溫度測量來量度對流層的溫度,發現對流層的溫度每十年上升0.12℃至0.22℃。2000年之后,多方組織對過去1000年的全球溫度進行了研究,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對比和討論后發現,自1979年開始的氣候轉變的過程是十分清晰。此外,其他的研究報告顯示,從20世紀初開始至今,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增加了約1.1f(0.6℃);在過去的40年中,平均氣溫上升約0.5f(0.2-0.3℃);在20世紀,全球變暖的程度是更超過在過去400-600年中任何一段時間.。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報告顯示,自19世紀廣泛地用儀器測量并記錄溫度開始,2005年是最溫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溫度記錄還要高。世界氣象組織和英國氣候研究單位也有類似的估計,相反的是,他們測量顯示,2005年是僅次于1998年第二溫暖的年份。
在2000年后,各地的高溫記錄經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羅諾鎮錄得41.5℃,破139年來的記錄。同年,8月10日,英國倫敦的溫度達到38.1℃,破了1990年的記錄。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測得最低溫度為25.5℃,破了1873年以來的記錄。8月7日夜間,德國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氣溫記錄。在2003年夏天,臺北、上海、杭州、武漢、福州都破了當地高溫記錄,而中國浙江省更快速地屢破高溫記錄,67個氣象站中40個都刷新記錄。2004年7月,廣州的罕見高溫打破了53年來的記錄。2005年7月,美國有兩百個城市都創下歷史性高溫記錄。2006年8月16日,重慶最高氣溫高達43℃。臺灣宜蘭在2006年7月8日溫度高達38.8℃,破了1997年的記錄。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個11月最熱的一日,最高氣溫高達29.2℃,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溫26.1℃還要高。
研究預測
據俄羅斯《獨立報》2013年7月31日消息,《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發表文章稱,隨著海平面上升,美國約1400個城市至2100年或將被淹沒。據報道,該結論由Climate Central獨立研究中心的本杰明·施特勞斯研究所得。他的研究報告稱,至2100年,全球氣候變暖會導致海平面上升127厘米,屆時,美國約1400個城市將面臨被淹沒的威脅。 [3]
在這份研究報告中,施特勞斯特別關注了美國佛羅里達州和路易斯安那州。他認為,佛羅里達州150個城市的270萬人,以及路易斯安那州114個城市中的120萬人都將處于極大的威脅中。此外,面臨淹沒威脅的地區還有新澤西州、加利福尼亞州和北卡羅來納州等。 [3]
根據《新科學家》雜志上的研究報告,“浮質法”能夠讓抵達地面的陽光減少五分之一。不過,這種方式也會降低天空的藍度,從我們熟悉的蔚藍色變成白色。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本-克拉維茨表示,人類可以通過實施地球工程,解決面臨的環境問題。然而,這種做法也會產生副作用。他指出,噴射到空中的顆粒直徑在0.1到0.9微米之一,負責將陽光反射回太空。不過,由于太空中存在這些顆粒,天空的顏色也會從藍色變成白色。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古代農業活動曾使世界避免進入新冰川期。這說明,人類活動引起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持續了數千年。研究人員說,砍倒大樹并開墾第一片田地的史前農民使大氣中甲烷和CO2等溫室氣體含量發生了很大變化,全球氣溫因此逐漸回升。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教授拉迪曼說:“要不是早期農業帶來的溫室氣體,地球氣溫很可能還是冰川時期的氣溫?!崩下姓J,研究結果非常容易引起爭議。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17日說,科學家通過兩項最新研究預測,即使全世界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穩定在2000年的水平,本世紀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
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在18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連續發表兩篇論文,從不同角度預測了全球氣候變化的趨勢。他們的成果將由聯合國下屬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評估,收錄到2007年公布的下一份全球氣候變化報告中。
在第一篇論文中,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魏格雷提出了一個較簡單的數學模型來理解全球氣候變化。他認為,由于海洋存在“熱慣性”,對溫室氣體等外界影響的反應有所滯后,本世紀全球變暖的趨勢只不過是以前排放溫室氣體的后果。
據預測,到2400年,已存在于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成分,將至少使全球平均氣溫升高1℃;不斷新排放的溫室氣體,又將導致全球平均氣溫額外升高2至6℃。這兩個因素還會分別引起海平面每世紀上升10厘米和25厘米。要遏制氣候變暖的趨勢,就必須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在極其低的水平,即使這樣海平面上升的趨勢恐怕也難以避免,每世紀10厘米的上升速度可能是最樂觀的預測。
由杰拉爾德·梅爾等人發表的第二篇論文則預測,由于“熱慣性”的存在,即使本世紀中人類不向大氣排放任何溫室氣體,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也將至少升高0.5℃,海平面將上升11厘米以上,其中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比科學家早先的預測值高了一倍多。梅爾對此解釋說,這是因為以前的預測沒有考慮到冰川融化等的影響。
梅爾的研究小組用兩套數學模型,借助超級計算機模擬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分別為低、中、高時的氣候和海平面變化情況。
中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表明,地球表面植被覆蓋不斷減少與全球氣候變暖兩者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首先對這個更為科學的數學模型作一簡單介紹。
首先必須介紹幾個簡單的物理常識:
一,力學
二,焦耳定律
英國物理學家焦耳做了大量的實驗于1840年最先精確地確定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時間成正比,這個規律叫做焦耳定律。焦耳定律可以用公式Q=I^2Rt表示
三,光電效應
光照射到某些物質上,引起物質的電性質發生變化,也就是光能量轉換成電能。這類光致電變的現象被人們統稱為光電效應(Photoelectric effect)。光電效應分為光電子發射、光電導效應和光生伏特效應。前一種現象發生在物體表面,又稱外光電效應。后兩種現象發生在物體內部,稱為內光電效應。赫茲于1887年發現光電效應,愛因斯坦第一個成功的解釋了光電效應。
四,尖端放電效應
五,電磁感應定律
六,場分布概念
總之,其實就是力、熱、光、電四大力學,近代物理等一些理論,還要知道高等數學、地質構造板塊運動等方面的一些知識。
有了這些知識之后可以理解下面的話
⑴大前提
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地同時進行自轉,黃赤夾角是23度26分,在太陽輻射的照射下,由于光電效應,地表物體的電子被不斷電離,形成的負離子隨著熱空氣上升,使得地表帶上正電荷,帶電量與太陽輻射強度以及時間成線性關系,也就是說,太陽在不斷為地表充正電荷,負電荷則上升至高空,整個地表與大氣層構成一個超級巨大電容器。
⑵電荷在地表將如何分布?
由于海水是良導體,相比之下,大陸板塊是不良導體,因此電荷在海平面能夠迅速流動,而在大陸上則流動相對緩慢一些,由于尖端效應,電荷將向地球表面海拔較高的地區不斷聚集,因此,海平面總的電流效應為零,電流效應將主要體現在大陸板塊之中。這樣就可根據地球板塊分布、地表詳細地形地貌、地球自轉情況以及太陽輻射角度等基本參數建立一個地球的電流及電荷模型,可計算出分布情況,理論上能夠得出與實際非常吻合的結果,視參數選擇的精確度以及計算機的數據處理能力。
⑶所帶來的電流場分布情況以及地磁場產生機理
當地球一側面對太陽時,根據此理論模型,若外界太陽輻射全部屏蔽,則地球表面的電荷運動趨勢是不斷向尖端地帶運動,產生電流場1,稱之為磁場1(這個電流場與地表大陸分布情況以及大陸海拔情況有關,且電流各向同性,所以其總體效應為零,但可在局部地區對地磁場的分布造成影響);與此同時地表在不斷地放電,因此在太陽輻射存在的情況下,地球正對太陽一面的電荷分布(主要分布在大陸上)是東面電荷最多,西面電荷最少(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因此在面對太陽一側形成了自東向西的電流,稱之為電流分布2,這個電流產生一個磁場,稱之為磁場2,且可知面對太陽一側,磁場較強,背對太陽一側磁場發散;此外地表尖端地帶聚集的正電荷隨著地球自轉所產生的磁場大小可稱為磁場3;而地表上空的負電荷也在隨著地球自轉產生電流場4,對應一個磁場,可稱為磁場4,由于正負電荷總量相等,因此磁場3和磁場4總體效應為零。綜上所述,磁場2是地磁場的主要來源,具體數據則需要根據太陽輻射情況、大陸板塊分布情況等詳細數據建立模型計算。
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氣候變暖(16張)
⑷地球如何實現電荷平衡
可將地球視為一個超級電容器,在太陽為這個超級電容器以1800A持續充電的同時,也在進行著1800A的放電(見費曼物理學講義閃電平均電流1800A,可推知充電電流是1800A),這個放電,就是閃電,所以,地球上當今20世紀閃電的平均電流就是1800A,閃電的電流則是自地表向高空,自下而上。閃電需要將空氣擊穿,因此多發生在空氣濕度較大的地帶,如陰雨大風天氣、以及較高海拔火山口地帶等。地球的表面電場強度自下而上超過100V/m(見費曼物理學講義),電場分布應該是,地表直到電離層,因此,可以推算出地球這個超級電容器蘊藏著很大的能量。既然電荷量很大,為什么我們沒有感覺?因為我們所處的位置,在同一電位上,而干燥的空氣又是極佳的絕緣體,所以沒有什么感覺。
⑸若地表植被減少會出現什么問題?
由以上幾點可知,地球大電容是一個平衡系統。長期以來,地球上生態環境,植被覆蓋情況是相對穩定的,因此,地表的含水量相對穩定,因此,地表的電導率相對穩定。按照此理論,當地表植被減少時,地表的電導率下降,即表現為電阻加大,也就是說,地球電容器的內阻增大,而充電功率即太陽輻射情況相對較穩定,根據焦耳定律,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地表的發熱量增大,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全球變暖。
⑹若地表植被大量消失或者出現大范圍干旱將出現什么情況?
如方圓上千公里植被大量消失或者干旱,造成地表大片地區成為絕緣體,使得無法按照原來的電流場進行流動而大量電荷聚集在地表。由于電荷之間的庫侖力,直觀上表現為土地表面形成裂口,宏觀上則表現為所在大陸板塊的張力,能量形式則是彈性勢能。干旱的時間越長,則能量聚集量越大。當潮濕的空氣運動到這一地區時,由于雨水的濕潤,大地又重新成為較好的導體,地表積聚的大量電荷迅速向尖端地帶運動,于是傾盆大雨,伴隨著大量的閃電,能量迅速釋放,造成大陸板塊的異常運動。這種能量釋放對于地球來說微不足道,但是對于人類來說則破壞力巨大。
可以由這個模型得知,地表植被不斷減少是全球氣候異常的主要推動力之一,在地表溫度緩慢上升的同時,各類異常天氣現象也日益頻繁發生,其中有著復雜的相互作用,需要更多更詳盡的數據,如大氣、洋流、地質等多方面,這個模型可以作為地球物理學的基本模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還可以推廣至其他天體、星系。
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一方面是造成溫室氣體的排放,另外一方面則是大量酸雨使得植被減少,雙重作用使氣候異常加劇。
海洋變化
講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是很吸引眼球的新聞。其實大海并不是一個平面,海洋不同地方的海平面高度并不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大洋之間的海洋高度能相差不少。人類關心的,觀測到的,實際上是沿岸的海平面。影響沿岸海平面變化的因素非常多,比如潮汐、天氣,比如氣候變化,還有陸地本身的上升、下降等等,當然不同的因素有不同的時間尺度。
人類對沿岸海平面變化的觀測很早,當然早期資料的代表性普遍不足。地中海的資料比較好一些,觀測到從公元1世紀到1900年的漫長時間里面,地中海的海平面變化幅度沒有超過正負25厘米,或者說基本上是穩定的;這期間地中海的海平面升降的變化速率,基本上都在每年0到2毫米之間。進入近代以后,19世紀后半期,世界各大洋面都有了觀潮儀,這樣就有了對所有大洋洋面高度的監測數據。這些歷史數據里面能發現明顯的海平面加速上升的趨勢,但是數據還不足以作定量分析。全面系統的觀潮儀的數據記錄是
全球變暖導致冰雪融化
全球變暖導致冰雪融化
從1961年開始的,觀察到1961年到2003年間,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平均速度是每年1.8+-0.5毫米,這期間海平面并不是一個單純的升高,而是有的年頭升高,有的年頭降低。更加全面的海平面數據是從1993年衛星進行測量開始的,理論上衛星觀測可以得到最直接的海平面觀測數據。衛星觀測到1993年到2003年間,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是每年3.1+-0.7毫米,速度明顯比此前加快。但是這個加快僅僅是短期變化,還是有長期趨勢,還不好下結論。從觀潮儀的記錄來看,1993年到2003年的海平面上升速度在1950年代以后就曾經發生過,并不具有唯一性。
和很多氣候問題一樣,盡管全球海平面呈現了整體的升高趨勢,但是各個大洋的海平面變化各有不同。觀察到從1992年以來,最大的海平面上升發生在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東部,整個大西洋的海平面除了北大西洋部分地區外基本上在上升,但是在太平洋東部部分地區和印度洋西部,海平面實際上在下降。有興趣的可以關注一下幾個嚷嚷得很厲害的小島國的位置,看看對他們來講,問題究竟是不是真的存在,是不是真得很迫切。不同的島國,情況還是很不同的。
原因分析
人為因素
1.人口劇增因素
人口的劇增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這也嚴重地威脅著自然生態環境間的平衡。這樣多的人口,每年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將是一驚人的數字,其結果就將直接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地增加,這樣形成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將直接影響著地球表面氣候變化。
2.大氣環境污染因素
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已構成一全球性重大問題,同時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21世紀,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已經明確指出了自上個世紀末起地球表面的溫度就已經開始上升。
3.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因素
海平面的變化是呈不斷地上升趨勢,根據有關專家的預測到下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對措施,將直接導致淡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陸地活動場所產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學廢料和固體廢物等不斷地排入海洋;發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類活動而引發的沿海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等都是導致海水生態環境遭破壞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破壞因素
造成土壤侵蝕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適當的農業生產。眾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防止水土流失。但到當前2014年
,人類活動由于為獲取木材而過度砍伐森林、開墾土地用于農業生產以及過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對植被進行著嚴重的破壞。土地沙化,4.7萬噸土壤被侵蝕。土壤侵蝕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從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產力及其保持生產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圍洪澇災害和沙塵暴,給社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并惡化生態環境。
5.森林資源銳減因素
在世界范圍內,由于受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積正在大幅度地銳減。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給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已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酸雨能毀壞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20世紀,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歐洲和北美洲,多數酸雨發生在發達國家,一些發展中國家,酸雨也在迅速發生、發展。
7.物種加速滅絕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類的一項寶貴資源,而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地球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據全球環境監測系統水質監測項目表明,全球大約有10%的監測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紀以來,人類的用水量正在急劇地增加,同時水污染規模也正在不斷地擴大,這就形成了新鮮淡水的供與需的一對矛盾。由此可見,水污染的處理將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廢料污染因素
不斷增長的有毒化學品不僅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嚴重的威脅,而且對地球表面的生態環境也將帶來危害。
自然因素
1.火山活動
2.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變動
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由橢圓形變為圓形軌跡,距離太陽更近。根據某科學家的研究地球的溫度曾經出現過高溫和低溫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規律性的。
發展
編輯
20-21世紀中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動,總的來看氣溫
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氣候變暖
為上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氣溫明顯上升。21世紀北極平均氣溫上升了1.6℃以上。
全球大氣層和地表這一系統就如同一個巨大"玻璃溫室",使地表始終維持著一定的溫度,產生了適于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環境。在這一系統中,大氣既能讓太陽輻射透過而達到地面,又能阻止地面輻射的散失,我們把大氣對地面的這種保護作用稱為大氣的溫室效應。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它們對太陽短波輻射可見光(3.8~7.6nm,波長較短)具有高度的穿透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如紅外線)具有高度的吸收性。這些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氣等,其中與百姓關系最密切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來全球的氣候正在逐漸變暖,與此同時,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含量也在急劇增加。許多科學家都認為,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所造成的溫室效應的加劇是全球變暖的基本原因。
人類燃燒煤、油、天然氣和樹木,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進入大氣層后使地球升溫,使碳循環失衡,改變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轉換形式。自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遠超過科學家可能勘測出來的過去16萬年的全部歷史紀錄,而且尚無減緩的跡象。
大氣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是造成地球氣候變暖的根源。國際能源機構的調查結果表明,美國、中國、俄羅斯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幾乎占全球總量的一半。調查表明,美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0噸,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總量的23.7%。中國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11.73噸,約占全球總量的13.9%。
危害
編輯
基本介紹
1.
氣溫升高所帶來的熱能,會提供給空氣和海洋巨大的動能,從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臺風、颶風、海嘯等災難。每年所遭受和面臨的災難越來越多,損失的生命和金錢數目越來越大,越來越讓人難以接受。 [4] 臺風海嘯等災難不單直接破壞建筑物和威脅人類生命安全,也會帶來次生災難,尤其是臺風、颶風等災難所帶來的大量降雨,會導致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嚴重威脅交通安全和居民生活安全。 [4]
2.
氣溫升高不單會從海洋直接吸取水分,還會從陸地吸取水分,使得內陸地區大面積干旱,從而糧食減產,飼料也同樣減產。糧食和肉類食品將面臨匱乏,直接威脅國家穩定。為食物而引起的恐慌和爭斗,將不再是落后村落中才會發生的事。 [5]
3.
氣溫升高所融化的冰山,正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淡水最主要的來源。我們的地下淡水儲備很大部分來自冰山融水。在氣溫平衡正常時,冰山的冰雪循環系統,即冰山夏天融化,流向山下,流入地下,給平原地區積累淡水,并起到過濾作用。冬天水分以水蒸氣的形式回到山上,通過大量降雪重新積累冰雪,也是過濾過程。整個循環過程使得我們的淡水有了穩定平衡保障。而如今全球變暖使得冰山冰雪的積累速度遠沒有融化速度快,甚至有些冰山已不再積累,這就斷絕了當地的飲用淡水。這將會帶來因缺水而產生的沖突和戰爭。 [5]
4.
氣溫升高使得自然界食物鏈逐漸斷裂。
5.
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會導致海洋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使海洋碳酸化,這會殺死大量微生物。海洋溫度上升也會破壞大量以珊瑚為中心的生物鏈。最底層的食物消失,使海洋食物鏈從最底層開始,向上迅速斷裂,并蔓延至海洋以外。由于沒有了食物,將有大量海洋生物,和以海洋生物為食的其他生物死亡。海洋中大量生物死亡,將會污染海洋,加速其他生物的死亡;同時釋放大量溫室氣體,加速全球變暖,形成惡性循環。 [6]
6.
溫度上升,無脊椎類動物,尤其是昆蟲類生物提早從冬眠中蘇醒,而靠這些昆蟲為生的長途遷徙動物卻無法及時趕上,錯過捕食的時機,從而大量死亡。昆蟲們提前蘇醒,因為沒有了天敵,將會肆無忌憚地吃掉大片森林和莊稼。沒有了森林,等于無形當中增加了二氧化碳的含量,加速全球變暖,形成惡性循環;沒有了莊稼,就等于人類沒有了食物。 [6]
7.
而蜜蜂數目的大量減少,也是自然界食物鏈徹底崩潰的前兆。沒有了蜜蜂幫助傳播花粉,植物將無法繁殖。也就是說,莊稼無法繁殖,無法結果,人類將沒有食物。全球人類將面臨食物短缺,為爭奪食物而引發的戰爭將越來越多,越來越近。而供人類爭奪的食物,也將越來越少。 [6]
8.
全球變暖導致陸地水分大量流失,隨時會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光是森林中的山火,城市中的火災也將會非常頻繁。大火無情,我們的家將24小時處于危險當中。24小時,就是說即使在夜間也會有發生火災的可能。參見加拿大山火。 [5]
9.
全球變暖所能確定并公開的最大威脅,是冰河時代的突然降臨。就像《后天》這部電影所描述的。 [7]
10.
氣溫升高會給人類生理機能造成影響,生病幾率將越來越大,各種生理疾病將快速蔓延,甚至滋生出新疾病。眼科疾病、心臟類疾病、呼吸道系統疾病、消化系統類疾病、病毒類疾病、細菌類疾病……社會在醫療上所支付的金錢將越來越多,死于非命的人將越來越多。癌癥,將越來越普及;猝死,將會越來越普遍。 [7]
11.
氣溫升高,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引起海岸灘涂濕地、紅樹林和珊瑚礁等生態群喪失,海岸侵蝕,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層,沿海土地鹽漬化等,造成海岸、河口、海灣自然生態環境失衡,給海岸帶生態環境帶來災難。
12.
水域面積增大。水分蒸發也更多了,雨季延長,水災正變得越來越頻繁。遭受洪水泛濫的機會增大、遭受風暴影響的程度和嚴重性加大,水庫大壩壽命縮短。
13.
溫度升高,會影響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隨溫度升高而降低。
14.
病菌通過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厄爾尼諾現象,拉尼娜現象,干旱,洪澇,熱浪等),擴大疫情的流行,對人體健康危害很大。
ARAL AG 德國亞拉股份公司創立于1898年成立,百年的石油公司,為德國境內最大的燃料及潤滑油供應商??偣驹O于德國漢堡(Hamburg),分支機構遍布歐洲各地,是德國石油科技的權威。
Copyright ? Xiamen Pingyao Import And Export Co. Ltd 2012-2023 廈門坪堯進出口有限公司Aral合作伙伴-廈門坪堯進出口有限公司. 閩ICP備2022014311號-1